金汕:教育部做好自己才能拯救中国足球

2014年08月04日10:18   体育专栏  作者:金汕  

  一个被人们期盼已久的消息传来:教育部将制定并实施校园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,教育部长袁贵仁明确提出了要以足球作为校园体育改革的突破点,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,力争校园足球取得重大突破。争取用3年时间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由目前的5000余所扩展到2万所,可以通过招生考试政策疏通足球人才成长通道,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。人们盼望多年的校园足球已经在决策层取得了突破。

  由于高层研讨中国足球后得出足球的基础在学校,希望教育部门承担起责任,这尽管是对教育口的信任,但中国足球的糟糕成绩给教育部门也带来巨大压力,这块蛋糕谁也害怕分得一羹。所以“源源不断培养优秀足球后备人才”几乎成了这个计划的终极目标。其实,教育部门应该把中国足球的成绩视为“唯此为大”吗?我不禁想起2011年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德足球研讨会,科隆体育大学校长与90年德国获世界杯冠军主力利特巴尔斯基传经,中国同行认为国家队成绩才代表这个国家足球的水平,提问都把重点放在国家队建设与职业联赛上,而德国同行却在投影上展现了一堆数据,他们告诉中国同行,秘诀在这里:1959年联邦德国作为14年前二战的战败国经济还未起飞,他们第五次联邦会议提出“黄金计划”:修建总共67095个体育设施,预计造价63亿马克,实际174亿马克。这些体育场供学龄前儿童玩耍,供学生体育锻炼,供协会组织专用,供成年人健身。联邦议会认为振兴民族就要从强健大众的身体做起,议会乃至教育部门也没有提出任何成绩要求,之前5年他们已经夺得一次世界杯,之后50多年又3次捧杯,而且综合成绩处于世界顶端。秘诀就是这个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“阳光计划”。

  也许德国足球对中国没有多少可比性,这次世界杯上那些经济不发达的南美和中北美洲的小国大放异彩,其教育部门也不会把国家足球的成绩系于己身,他们把足球当作生活的重要内容,达到了“无心摘柳柳成荫”的效果,而中国足球上去几乎是全民梦想,一直是“有心栽花花不开”。

  对于教育部来说,不要像体育总局,把成绩当作终极目标。在体育上能达到100年前中国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者蔡元培追求的“完全人格,首在体育”就够了,能像他要求学生有“狮子样的体力,猴子样的敏捷,骆驼样的精神”就很不错了,能达到几十年前提倡学生“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”就谢天谢地了。至于中国足球的“优秀人才”,教育部把“扩招”的方式带到足球界也未必立竿见影,教育界如果自身做到不片面追求升学率、培养更多虽没有文凭却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,减少亚健康人数,不要让教育过度产业化,就能为中国竞技体育做出更加实实在在的贡献,打下更好的基础。

  固然教育部对足球的一系列举措有不少积极意义,但真正达到的难度比想象中大得多!有那么多足球定点学校,经费、场地何时能解决(以北京市经济发达的东城区为例,全区200多所中小学,标准足球场仅有几块)?学生的保险解决不了学校如何面对接蹱而来的官司?用足球来加分会不会带来更多的寻租机会(寻租在教育口已是明规则)?那么多学生踢球势必有很多不合格的师资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……

  仅仅这几个难点就会给教育部的计划提出相当严峻的考验,而教育部门如果不改掉痼疾也难以从根基上支持中国足球。写到这里不禁想起社会流传的一个问答:“中国足球与教育哪个更有希望?”“还是中国足球更有希望。”

 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

文章关键词: 中国足球 教育部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